海洋能專題中心

計畫介紹
海洋能專題中心透過多學科協作,研究複雜的海洋能源議題,刻正執行四大主要任務:
- 研製100 kW浮游式黑潮發電機:2025年進行100 kW浮游式渦輪發電機拖曳測試,2026-2027年執行實海域長期性能測試及錨繫可靠度測試,成為全台首座洋流發電示範場域。
- 海洋物理特性長期觀測:於發電優選區位進行海洋物理特性長期觀測,特別著重黑潮海流隨時間變異的分布特性,並將觀測結果作為模擬長期態勢及大尺度氣候之重要參數。
- 海底地形、地質與地震調查:於發電優選區位進行國內首例擬三維地球物理探勘,包含精密海底地形與地質調查,結合寬頻海底地震儀觀測資料,以強化地質安全。
- 高精度資料同化海洋數值模式:發展高精度資料同化海洋數值模式,評估優選發電區位,探討發電機、黑潮及紊流的相互作用及環境影響等。
透過上述的卓越研究與務實解決方案,期盼引領國內海洋能領域的發展,為台灣的海洋能源開發做出積極貢獻。
實驗室連絡電話:06-2167911
本計畫之重大里程碑
2025
• 洋流發電機研發與測試:
• 完成 100kW 洋流發電機船拖發電測試,驗證浮力、平衡與發電性能,蒐集不同海況下的運轉數據,為後續錨碇與長期測試奠定基礎。
• 建立發電機浮力調整系統,提升裝置在流速瞬變及惡劣海況下的操控性與安全性。
• 海域環境觀測與分析:
• 測試地點科學化驗證:進行短期船測與長期錨碇點黑潮觀測,協助解析發電優選區位,並進一步確立測試地點具備最佳地質條件、流況穩定度與裝置潛力的理想場址。
• 精密地形與地質安全評估:完成高解析度海底地形、底質與地震觀測,建立地質報告,提供錨碇與電纜設計參考。
• 高精度數值模式與 AI 預測能力建構:模式與 ADCP 實測資料相關性達 0.85 以上,AI 短期(3-7 天)黑潮流速預測誤差控制於 10% 內。
2026-2027
• 發電機長期實海域測試:進行100 kW浮游式渦輪發電機長期性能與錨繫可靠性測試,驗證電纜耐久度,同時累積海事工程協作經驗。
• 規劃多機組陣列佈署:在優選場址規劃佈署多台100kW或更高功率的洋流發電機陣列發電,進行尾流與發電機姿態穩定度等分析,驗證技術可行性與經濟效益,推動國內產業投入開發。
• 長期觀測與發電場域規劃:於優選發電區位持續進行長期觀測,並結合陣列式尾流觀測與估算結果,找出具MW規模之場址,規劃於大規模機組佈設方案。
• 超高解析度數值模式與紊流分析:建置優選場址高解析度海流數值模式,模擬陣列佈設對海流場的擾動效應與紊流特性,尋找最佳機組配置。
• 三維地球物理探勘與地震風險控管:整合地震儀能量頻譜分析、精細地層剖面與採樣,發展臺灣首例擬三維地球物理探勘系統,針對大規模發電場域建立完整的地震目錄與風險評估。
2050
• 引領國內產業建置GW級之海流發電廠,進一步實現能源自主和低碳轉型的國家目標。
• 協助業界進行完善的運維和管理體系,確保發電廠在極端海洋環境下的穩定運行,並通過長期實績數據展示經濟效益與環保價值。